書籍裝訂 / Bookbinding



「書」為記載、寫作[1]之意,亦指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[2]以及印於紙上而由多頁紙張所組成的冊籍[3]

裝訂Bookbinding在書的形式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,書冊的整體形式外觀,是由裝訂方式決定。

「裝」,裹、藏、修飾之意;「釘」,貫物使其堅固。裝釘二字合起來,用在印刷品上,那就是印成品按先後目次,順序連綴,以能堅實而便於閱覽保存之意,並且有使其美觀及訂正之意。故裝釘現通稱為「裝訂」。[4]目前裝訂亦指將印刷半成品摺紙、配頁、製本、加工,使成為書籍的作業過程。[5]

書冊在最初為捲軸的形式[6],宗教的發展鼓勵了書冊形式的改變。書冊由捲軸【圖 3-4-1進展到摺頁【圖 3-4-2形式,是沿著捲軸上所承載的文字欄位之間的邊白(The Margins Between Columns of Text)來進行折疊,也正是因為這項進展,使得書籍裝訂開始成為一門技藝[7]

摺頁形式的書冊,漸漸演變為在其中一邊的邊緣打洞,並把紙張縫在一起,即現今人們所熟悉的典籍(Codex)形式書冊。

15世紀時羊皮紙的書頁,透過皮製繩子輔助,使書冊更為堅固,並在外層覆蓋薄木板保護並壓平內頁。隨著裝訂技藝的發展,皮製封面漸漸覆蓋了整個薄木板。

在中國,由於捲軸形式書冊之舒、卷的瀏覽、收存方式不方便「查閱」,於是唐人開始模仿印度的貝葉書發展出「葉子」的形式,進而改良為經摺裝(摺頁)以及蝴蝶裝的形式。而蝴蝶裝則演進為包背裝加上紙捻固定的形式,之後則以線取代紙捻,改為露背的線裝書。[8]

不同於中國線裝書的整疊裝訂方式,西方典籍形式的線裝書冊是由許多折帖(Section)組成,也因此發展出比東方更為複雜多樣的縫製方式。

折帖與折帖如何連結成一本書冊,基本上有兩種形式:



第一種為逐帖縫製,並以輔助物將各折帖連結(Tacketed Structure【圖 3-4-3

另一種為直接於縫製時以縫線將各折帖連結(Direct Thread Linkage【圖 3-4-4

稍晚則綜合前述兩種形式之優點,發展為以粗繩或絲帶輔助各折帖之間的連結(Sewing onto Bands)的裝訂方式。目前裝訂廠以機器大量製作的硬殼穿線精裝(Case Binding)書冊,即使用此種縫製原理。[9]


(資料整理  劉穎捷 2011 歡迎指正)



[1] 辭源
[2] 國語活用辭典
[3] 環華百科全書
[4] 劉冰著,1969《中國裝訂簡史》台北,漢華文化。
[5] 印刷設計辭典
[6] P. Johnson1990Creative BookbindingNew YorkDover
[7] Gary Frost,《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Bookbinding》,紐約書籍藝術中心(CBA2004課程講義。
[8] 潘美月著,1986《圖書》台北,幼獅文化出版。
[9] Gary Frost,《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Bookbinding》,紐約書籍藝術中心(CBA2004課程講義。